在當今變動頻仍、變化莫測的工商業(yè)社會中,許多名詞的原義已漸次模糊,慢慢被鋪陳上了新義。例如“團體”這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原本指的是某個社會單位之下一群互依共存的個人,界定非常清楚,演變至今界限已不再那么分明,只要是在心理上互相認同的個人,就可視為團體的一部份,比如說“同志”。
眾多名詞的意義有了變化,大家的價值觀和想法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譬如說,盡管工作還是多數(shù)人生活的最大重心,但“員工忠誠”這個二十年前大家還珍惜有加的觀念,現(xiàn)在已有人嗤之以鼻。一些較為年長的上班族在受到裁員激流沖擊之際,不免會緬懷過去從一而終、終身保障的工作型態(tài),但有些學者專家不做如是觀。他們認為對企業(yè)盡忠盡誠以換取終身保障的想法是種錯覺,其實忠誠度和工作保障之間并不相關。換句話說,工作只是個跳板,過自己的日子比較重要。
“忠”“誠”意義物換星移
在一般人依然普遍視忠誠為美德,并且認為員工忠誠是企業(yè)存亡一大關鍵因素的當前,這種言論不啻聳人聽聞,頗具顛覆性。這兩極化的意見各說各的理,甚為熱鬧。擁護忠誠的理由我們多已耳熟能詳,例如忠誠可促進員工合作、是團結的力量來源、而如果雇主和員工之間沒有了忠誠,就失去了維系力量等等。而一般員工也多半認為,公司“應該”要感懷忠心干部,因此裁員的刀斧“不應該”落到自己頭上。那么反對派怎么說呢?我們現(xiàn)在就來聽聽他們是如何的振振有辭。
先從忠誠這兩個字的意義談起。所謂“忠”,本是矢志效命君權的意思。那些對工作忠誠的觀念并不以為然的反對派人士認為,在當今的民主社會之中,我們早已無君可效,反而是民主政府應該對人民“盡忠”,也就是盡力為人民做事。連效忠的對象都能夠逆轉,誰能夠苛責那些對組織“不忠”的員工呢?換句話說,員工要跳槽是員工的權利,組織不宜以“入門一日,則終身為我族人”期望之。
再談“誠”。一諾千金,可謂是“誠”的最佳腳注。忠誠觀念的擁護派認為,企業(yè)的聘雇就是一種承諾,而組織應該有使命感,對自己的承諾負起責任。問題是,在企業(yè)購并、裁員風潮日甚一日之際,公司高層都物換星移了,在下層的員工如何能堅持要企業(yè)遵守承諾?有位學者就這么解釋:“有人認為,企業(yè)雇主應該讓員工的就業(yè)更有保障,這是社會責任。可是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本來是某種商品的忠實愛用者,現(xiàn)在該商品價格上揚,你有沒有社會責任繼續(xù)去買它呢?又如某家企業(yè)的投資者發(fā)現(xiàn)該組織經營不善,他有沒有社會責任要繼續(xù)投入資本,購進更多的股票呢?”
糾紛來自不切實際的期望
反對派學者因此以為,當今社會中主雇雙方之所以有那么多糾紛、那么多的“不平”之鳴,就是因為對“忠誠”抱持著不切實際的期望。想想看,如果大家都懷著“只要我忠心對你,你就該對我負責”的觀念,類似于下的對話定然層出不窮:
幽怨的員工:我把我的黃金歲月都給了公司,到頭來你竟然這么待我!
反唇相譏的企業(yè)主:這些年來你每個月都有薪水和福利可拿,難道你忘了?
難道那不是報酬?
員工滿腹委屈:可是我對你忠心耿耿,你就應該重視我、憐惜我、尊重我、幫助我,這是你欠我的!
企業(yè)主也滿腹牢騷:多年來我付你的薪水沒少過一毛錢、沒晚過一天,現(xiàn)在時機歹歹,我請不起你了,這也是我難以掌控的,而你還罵我不公平?
員工:可是我以為我會終身被雇用。我本來就打算終老于此。
老板:世事哪有永遠的?自由市場講究競爭,我也沒料到一向鼎盛的生意如今一落丈……。
如此這般,失望、埋怨之聲不絕于耳。
這派學者因此認為,優(yōu)厚的獎酬制度與良善的組織政策確實可能讓員工對企業(yè)忠心效力,但是就本質來看,對員工的忠誠度過于依賴是很危險的事,而期望雙方以忠誠來做約束,那更是太浪漫、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忠誠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模糊、不明確的條件,如果真要讓彼此都守信重諾,當初就應該明訂契約,將雇主應付的報酬及受雇者應盡的義務,都以白紙黑字規(guī)范好,這才是明智之舉。換言之,短期的忠誠是可以期待的,合作關系或是聘雇關系可以契約為憑,只要和彼此的自我利益不相抵觸就好。例如當今方興未艾的虛擬企業(yè),運作的方式就是以現(xiàn)實考量結合一群人才,待企劃案結束后各分東西,就沒有所謂的組織忠誠可言。
[NextPage]
是否堅貞?先測試一下
他們還指出,出于心甘情愿的忠誠是可敬而寶貴的,可惜多數(shù)人的犧牲奉獻純粹是為了自利、自保,更糟的是,是拿來自欺的。這種有條件的忠誠(我對你效忠,是希望你永遠善待我)有如陷阱,容易讓人安于現(xiàn)狀、不求長進,因此,大部份所謂的忠心干部,其實是外頭最沒得混、別人最沒興趣來挖角的一群庸才,而這些員工以為自身的忠誠能夠換取飯碗的保證,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就習于依賴他人;有難當頭時,他們會習慣性地去依賴家人、工會、政府、老板,就是不學學依賴自己。
而被裁員大刀揮到的員工責備企業(yè)主不忠于承諾,反對派學者對于這樣的指責也有另一套看法。他們認為忠誠其實脆弱得不堪一擊,還建議大家不妨對自己的忠誠度測試一番,看看自己到底有多么堅貞。
舉個例子,別家老板來挖角,誘你跳槽。工作環(huán)境差不多,但薪水比現(xiàn)在高出一成,你怎么說?或許你會搖頭。可是兩成呢?三成?五成?多出一倍?那么n倍呢?這派學者認為,無論是誰,這時候都應該點頭,因為這才是自由市場上經濟資源的有效運用。
再來測試雇主的“忠誠”程度。如果你是老板,無意間找到一個優(yōu)秀人才,他的才能跟目前在職的部屬相當,但是愿意接受那人薪水的九成?;蛟S你會搖頭,不愿“背信忘義,辜負員工”。但是如果那人愿意接受只有目前薪資成本的八成呢?一半?甚至一成?
這派學者認為,每個老板這時候都應該汰舊換新,因為聘雇薪資的陡降表示成本大減,而如果這時你還搖頭,就表示你罔顧組織的競爭力,到頭來很可能企業(yè)連自保都來不及,遑論顧及其它員工的飯碗。
學會為自己負責
這樣的顛覆有理乎?讀者可以自行評斷,不過,對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這樣的思維顯然很難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種由來已久、極為普遍的觀念改變不易。盡管反對派人士強調,這里講的是職場上的“忠誠”,但是許多人還是會將它和人生非關工作的其它層面混為一談,例如婚姻的盟誓、友情的堅貞,而其實這些層面的忠誠本質是不盡相同的。另外,這種論調可能會導致某些令人憂心的后遺癥,例如企業(yè)組織或許會拿這些理由來為裁員措施撐腰。不過,持平而論,任何企業(yè)都應該表現(xiàn)出盡量照顧員工的誠意,即使不得不裁撤員工,也可以溫和的手法為之,切莫為裁員而裁員,為顛覆而顛覆,否則定然利少弊多;畢竟,為人之道在于有情有義,組織亦然,無情無義的形象對于企業(yè)勢必會造成傷害。
另一方面,這種論調或許可以刺激大家另一個角度的思考,讓大家得到一些啟示。第一,勞資雙方對于忠誠不要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優(yōu)秀的員工心有別屬,企業(yè)主要慰留,該以實際而有效的方式為之,不要只以忠誠的觀念期之責之?;蚴钱敼疽颥F(xiàn)實考量無法續(xù)聘時,員工也不要拿忠誠當做擋箭牌,這是缺乏擔當?shù)淖鳛?。換句話說,“忠誠”不宜當作籌碼來談,因為它和現(xiàn)實并不相干。
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家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組織講求競爭優(yōu)勢,個人亦然;那些打算以輸誠的方式圖個終身依靠的員工總有一天會發(fā)現(xiàn),忠誠配上能力可以相得益彰,但徒有赤膽忠心,是一點也靠不住的。是的,怨天尤人沒有用,憤世嫉俗沒有用,自己的能力、本事才最可恃。那些對忠誠嗤之以鼻的專家學者希望大家擦亮眼睛看清楚的,或許就是這一層重要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