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這兩天說,夸小米物美價廉其實是一種侮辱,他是在用藝術品的標準去打造小米??吹竭@小編明白了他是怎樣用短短幾年把小米玩得那么大的。在職場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你把自己當作是物美價廉的合適貨還是精益求精的藝術品呢?
曾有個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編的稿件漏洞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么樣!”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于是寬慰自己:就花那么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么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問題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xiàn)出八千的價值,老板才愿意買單。
舉個例子,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濕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她從來沒有開口,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道謝。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qū)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完全了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干嘛那么賣力氣?其實,有幾個人會在一家公司干一輩子?向更好的企業(yè)、更好的工作邁進,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不同的是,優(yōu)秀的人在哪里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慶賀之余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shù),也有可能變成負數(shù)。很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強大,當作自己能力的強大--這也是為什么有些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巖松曾說,讓一只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這個“業(yè)”不妨這樣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態(tài)度。有這份“業(yè)”在,不愁找不到舞臺。但這份“業(yè)”不是白來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時候,就要像月薪上萬那樣做事,那沒到手的七千,就是修煉這份“業(yè)”的學費。
工資、職位都是別人給你的,只有自己的商業(yè)價值是誰都帶不走的。擁有長遠的目光和堅定的方向。要記住,決定你身價的不是你現(xiàn)在拿了多少工資,而是你能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