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所有他的書迷所愿,時隔7年,村上春樹終于帶著他的最新作品《刺殺騎士團長》回歸了。
提到村上春樹,很多人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比小李子更辛酸的諾貝爾獎陪跑者(畢竟小李子已經得償所愿拿到了奧斯卡影帝)。但毫無疑問,村上春樹在整個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是具有頂尖影響力的作家。
從職業(yè)規(guī)劃與生涯發(fā)展的視角來看,村上春樹可謂是職場成功的典范,自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把時間倒推回幾十年前,他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上學時逆反過,畢業(yè)后和妻子為了攢錢開酒吧,只能打零工為生,之后酒吧生意難以為繼,一度還因為還不清貸款,被大樓的業(yè)主趕了出去。
而在他這一路成長的過程中,有一樣東西一直陪伴著他,就是對于讀書的熱愛。也許是日積月累,也許是靈光一現,在村上30歲時,突然萌生了寫小說的念頭,并不顧當時經營已經有起色的小酒吧,義無反顧投入了創(chuàng)造。
于是,這個世界上少了一個平凡的酒吧老板,多了一個杰出的文學大師。

興趣也許是職業(yè)生涯的最佳開啟方式
村上說:“每個人的天賦和際遇不同,當你選擇開始做一件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并非都是坦途,有鼓勵,也有打擊,但既然喜歡,并且享受著,一定要堅持下去??!”
在他身上,通過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職業(yè)定位的規(guī)劃脈絡無比的清晰。雖然他說自己生于一個普通的家庭,但父母都是國語教師,受家庭熏陶,村上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從職業(yè)規(guī)劃的專業(yè)視角看,在向陽職業(yè)規(guī)劃模型中,興趣是職業(yè)取向系統(tǒng)的重要一部分,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這樣的興趣,可能也不會造就如今的村上。
從愛讀書到寫書,讓他成功的不僅僅是他無與倫比的文學天賦,更是多年來的不斷積累。他身上典型的霍蘭德職業(yè)性格中A型(藝術型)性格,讓他表現出了非凡的獨創(chuàng)性和豐富的想象力,思想上更加自由和包容。比如,他的父親有意培養(yǎng)他往日本古典文學上走,但他卻被西方文學所吸引,由此成為了日本文壇上獨樹一幟的存在。
自律和專注決定了他職業(yè)生涯的長度
“村上春樹/作家(也是跑者)/
1949-20??/至少到最后都沒有用走的。”
這是村上春樹給自己寫的墓志銘。
33歲那年,村上開始長跑,并養(yǎng)成了堅持至今的作息習慣:凌晨4點左右起床,早飯后,寫作五六小時;下午跑步10公里或游泳1.5公里,然后讀會兒書,或是聽聽音樂;晚上9點就寢。
幾十年如一日對自己的時間嚴格管理,讓他戒掉了煙癮,甚至他還說過,很多靈感都是他在跑步的過程當中迸發(fā)出來的。
他曾對一位年輕作家表示:“作家如果長贅肉就完了。”他解釋說,這是物理上的贅肉,也是隱喻上的贅肉,身體上的衰老,精神上的不濟,甚至才華上的江郎才盡,但是,在他身上不過是陪著自己的時間跑而已。
向陽生涯首席職業(yè)規(guī)劃師洪向陽認為,因為這樣極度的自律和專注,他的內生涯經過一部部作品不斷錘煉,變得讓人難以忽視,他的職業(yè)生涯就像他熱愛的長跑一樣,始終在正確的方向上,向著自己的職業(yè)目標在前行。
淡看出名,更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村上說:“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么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jié)奏。”
對于內外生涯的研究一直是職業(yè)規(guī)劃師們最重視的一個視角。洪向陽認為,相比強悍的內生涯,村上的外生涯發(fā)展,卻總有那么一絲絲的遺憾,每年到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時,總有一群人比他本人更緊張更可惜,但事實上,他的內生涯早已推動了外生涯,即使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也沒人會否定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貢獻。
盡管被外界捧上了神壇,但他本人對名利看得卻很淡,他自己卻從未把自己擺在失敗者的地位上,或者說比起關心自己能不能獲得諾貝爾獎,他更愿意就把貓放在膝蓋上,一邊啜幾口威士忌,一邊構思自己的新小說。
有人說,在別人都想一夜成名的年代里,村上卻努力把自己活成了個普通人。不屬于任何作協(xié)組織,不愛拋頭露面,不上電視,不做報告,采訪也很有限。特立獨行,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依舊符合A型性格不喜歡規(guī)則性、組織性的約束的特點。
比起一般我們認為的舉世聞名的大作家的心理,村上的價值觀里,社會地位的層面很低,成就動機也更傾向于自我的實現,更多還是處于審美主義的刺激和自我獨立的需要。
雖然目前,村上春樹的新書小陽君還沒有來得及拜讀一番,但是相信村上出品,必屬精品。比起他帶來的文學藝術上的享受,他本人在自己職業(yè)上的定位、成長,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范例,堅持自己熱愛的事,專注自律的深入發(fā)展,陪著自己的時間跑,總能成為真正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