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說過:“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在滄海桑田,風霜刀劍中早已容顏變遷,如泥沙沉舸,任光陰的浪濤沖刷、腐蝕而殘破不堪。幸好,有文字為鑒。
若讀史,你便如攀登上人類精神高峰的勇者,極目四望,山河故國,大江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何其美哉!
歷史比較研究,即通過不同程度地把歷史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加以縱向和橫向的對比來探求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而將中國史與歐洲史比較著讀,實在是有趣。比如我最近讀完了這兩本書:《極簡歐洲史》和《萬歷十五年》。
為什么歐洲文明對現(xiàn)代文明的影響這么深?現(xiàn)截取歷史場景加以解釋,作為現(xiàn)代文明源頭的古希臘,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希臘城邦就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公共事務大廳?!?strong>所有的男性公民聚于某個場所就公共事務進行討論,法律和政策的制定都透過投票表決”。古希臘人研究科學,并相信世界是一個“簡單、符合邏輯、能以數(shù)學表達的世界”。在經(jīng)歷羅馬帝國崩滅后,歐洲國王的權力日增,卻不曾演變成東方的專制君王。因為“并非所有東西都歸國王所有,是歐洲政府思維的基石”?!?strong>從私有財產(chǎn)權出發(fā),衍生出人權觀念,是西方價值的核心”。
萬歷十五年為公元1587年,彼時,歐洲的西班牙艦隊揚帆海上并登陸英國本土,在此之前的1501~1504年間,哥倫布第四次遠航發(fā)現(xiàn)美洲,接著,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在此之后的1640年,英國資產(chǎn)階段革命爆發(fā)。西方世界以流血、沖突和斗爭的歷史進階,完成了“從神性到理性”的精神進化與體制上的全面蛻變。而此后的300年間,中國的皇朝歷經(jīng)明、清,興衰迭蕩間,無數(shù)皇族與文人在宿命的體制中掙扎、抗爭,而后,終于在1840年,中國的國門被歐洲人的堅船利炮轟開,至此,以儒家思想安身立命的中國文人階層在世界文明的沖擊中,痛苦地探索著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
百年后的今天,讓我們重讀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譬喻故事:一群人被囚禁于洞穴,每天唯一看到的影像就是投射在洞穴上的影像,他們對著影像爭吵、推理、辯論,他們相信這些影子是世間真實的存在。后來,其中一人意外走出山洞,他看到了陽光下一個美好的立體世界,他又驚又疑,為自己在山洞中的一切而感到羞愧不已……是的,當你身在洞中,你不可能看到真相。
所以,讀書,可以穿越歷史的迷霧,觸摸真實世界的絡脈。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正置身于喧嘩與凝重的歷史舞臺前,每個人都是觀眾,每個人也是演員。我們的時代,與我們每個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