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王虹老師曾旅行七國,并參加美國和非洲18個月海外志愿者項目,跨越美洲,非洲,對跨國文化有深入了解,具有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作為國內(nèi)職業(yè)規(guī)劃的先行者,具有6年職業(yè)規(guī)劃個案咨詢經(jīng)歷,累計咨詢近千余案例。通過咨詢和個人的實踐,王虹老師把她提升身心靈的親身體驗總結(jié)概括為十六個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閱人無數(shù),名師開悟
一、讀萬卷書:理性的追求,情感的回歸
讀書,推薦女性多讀哲學和歷史書籍。尤其是歷史,讓你更加了解我們所處的文化,讓你看問題更長遠,對于喜歡糾結(jié)于小情感的女性,看歷史書,讓你有了一種大氣和胸懷。
歷史與文學
《明朝那些事》是入門書籍,讀起來很有趣。柏楊的系列書籍很值得讀,尤其是《中國人史綱》。據(jù)說臺灣另外兩位高陽、許倬云的歷史作品都非常不錯。
武俠小說可讀性強,力薦古龍。古龍的小說,主角都是小人物,但小人物身上展現(xiàn)出人性的光輝,非常讓人觸動。金庸的小說有些男權(quán)社會視角,雖稍顯大、空,也可以讀一讀提高分辨能力。
我在美國的期間,每次我們團隊外出募捐,我在車子里都抱著ipad看古龍武俠,隨著年齡增長,對古龍的小說中展現(xiàn)的社會也越能夠理解。
文學上的,喜歡讀什么就去讀什么。我個人之前喜歡的兩位女性作家,一個是虹影,一個是嚴歌苓?,F(xiàn)在更加偏愛嚴歌苓的作品。我在非洲的前一個月無事可做,基本把嚴歌苓近幾年新作讀了個遍?!斗錾!愤@本小說我讀過2次,去舊金山旅行時特意去逛了唐人街。
余華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一讀,《活著》這本書,流著淚看。我記得09年在北京遇到的一個美國人就在讀他的作品,很受外國朋友歡迎呀。后來我也把這本書的英文版送給英國朋友和墨西哥朋友,希望他們能更好地了解中國。

另一位我比較欣賞的是美籍俄羅斯裔作家安·蘭德,她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一千多頁,我不分晝夜地讀,如饑似渴,感受思想上的洗禮。另外一本《源泉》也體現(xiàn)了這個女性的作家對理性的力量的深刻解讀。
自我探索
探索自我,首先是對自己性格的了解。對于性格的書籍有以下推薦:
平時用的MBTI這個工具比較多,一般我都會推薦客戶讀《贏在性格》《請理解我》《天資差異》,這三本關(guān)于MBTI的書,如果研究透了,對自己的性格是很好的了解。
另外一本《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你的職業(yè)優(yōu)勢》,書中有測試碼,可以進行測試,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性格的工具很多,把一個弄透就好。
提升心理能量
提升心理能量的書籍比較多,我推薦一些自己讀后很有感觸的書籍:
第一本讀的是張德芬《遇見未知的自己》,之后開始讀李中瑩《重塑心靈》(關(guān)于NLP),作為咨詢師,在客戶的推薦書單里總有這些書,我自己很早就買來讀過的。
《水知道答案》《秘密》傳達了一種宇宙的無形能量。
《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這本書讓我堅定了去非洲做志愿者的決心。每個人都會感受到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也是一種生命原動力。書中談到征服的路徑是連接:有的人選擇撫養(yǎng)孩子與世界連接,有的人選擇給予——幫助他人與世界連接。而做公益也是給予他人,連接的一種方式。
家庭關(guān)系

關(guān)于原生家庭的問題,是我在進入很深的親密關(guān)系后浮現(xiàn)出來。我的朋友叢老師推薦我看的書《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少有人走的路》第一版《不要用愛控制我》《家庭會傷人》(約翰.布雷蕭)以及家排書籍《誰在我家》,我自己也發(fā)現(xiàn)一本很不錯的書《擁抱你的內(nèi)在小孩》。
而親密關(guān)系的《親密關(guān)系——通往靈魂的橋梁》也是張德芬力薦的書籍,也讓我非常收益,走過了比較艱難的權(quán)力爭奪期。
《懂得愛》這本書也是關(guān)于親密關(guān)系的,向陽生涯咨詢總導師閆嶺老師讀過覺得很好,也推薦給我。
二、行萬里路:獨處,思考,摸索,實踐,交談……變年輕
認識自我,另外一個重要途徑是旅行。不是旅游,更不是跟團旅游。
旅行重在走,不在于到哪里去。
去年在芝加哥沙發(fā)客在印度女孩Aditi處,她力邀我看印度寶萊塢新片《King》,開始我以為講的是印度古代某個國王的事情,后來一看才知道,完全是一個講述女性成長的電影。女主角被未婚夫解除婚約,自己獨自到國外旅行,通過旅行中遇到的事情和認識的朋友,逐漸覺醒,開始走向精神獨立。
這個電影和《美食祈禱和戀愛》(或者叫《一輩子做女孩》)類似。女主角是在離婚后通過這一年的獨自旅行完成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的旅行。
在旅行中你會遇到的各種困難,必須去解決,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和考驗。
更重要的是一種和自己獨處的能力。
我是第四次的海外自助旅行才發(fā)現(xiàn)這種獨處的喜悅。之前去柬埔寨、印度、土耳其都是和其他驢友同行,印尼是自己一個人去。在印尼的火車上,看到窗外滿眼的綠色,內(nèi)心由衷地喜悅,不想交談,只想獨自享受這種喜悅。在火山腳下的小旅館里,也感受到這種獨處的快樂。
后來的旅行我自己也比較享受了。在美國,去西海岸和東海岸的旅行,自己一個人走,總會遇到有趣的人和事情。
在去舊金山周邊的優(yōu)圣美地 (Yosemite National Park) 公園路上的經(jīng)歷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那次定的是青旅,下了車要走一段路,拉丁裔的司機好心地把我送過馬路,并問我是否需要一支手電,我拒絕了。當我走起來我才發(fā)現(xiàn),眼前一片漆黑。不清楚前面的路是什么,只是被黑暗包裹,周圍一個人也沒有。深深的恐懼。
匆忙拿出手機照明,沒走幾步手機跌落,眼前又一片漆黑。背著沉重的背包,閉著眼,感受到風在耳邊吹。摸索出ipad照明,找到手機,撞著膽子往前走。
那是一段高坡,我花了10分鐘爬上坡,看到酒店外的燈光時,內(nèi)衣全部汗透,一陣虛脫——不是累,是恐懼。
這種經(jīng)歷只有自己走時才有。人生有時候就是在走這樣一段路,一路漆黑,自己摸索,在恐懼中前行。
可以獨自旅行的女性,身上都有一種獨立的氣質(zhì)——精神的,物質(zhì)的。我在旅途上遇到很到來自德國、英國、美國的、日本的女性以及中國的女性,她們的思想都非常獨立,知識面廣,聊什么內(nèi)容都從容不迫。
旅行,不斷走,不斷看,不斷聽,不斷交談,不斷思考,大腦不斷運轉(zhuǎn),也讓人更加年輕。
關(guān)于旅行是否是一個修行的必要方式,我和閆老師有不同意見——她覺得不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式,我認為這是一個有效或者必要的方式。我是實踐派,不是理論派。如果是有效的方式,雖然不是必須的方式,有條件嘗試很不錯。
來咨詢的女性的客戶,我都建議她們每年給自己安排一個自助旅行??梢砸粋€人走,也可以和愛人一起走,這也是增進彼此感情的機會。
三、閱人無數(shù),名師開悟:雙向溝通中,悅納有靈性的自己
閱人無數(shù),這個對很多人來說有點難,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與更多的人溝通,都是有效的。
很多人喜歡參加各種培訓,這是單向獲得知識。記得一位NLP老師說過“場域的學習是比較好的學習的方式”。而場域的方式,是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探討,引發(fā)思考。我在北京的時候曾經(jīng)和幾位女性朋友聚會,大家海闊天空地聊,對社會現(xiàn)象發(fā)表看法,每個人都迸發(fā)出新的觀點。聚會完大家都能量滿滿的。
而現(xiàn)在上海,我們五位女性職業(yè)規(guī)劃師組成春風女子會,定期見面,探討不同話題,每次討論都有新的開悟。
上次的即興表演讓我們彼此有更多的自我探索和對他人的了解。這比起任何的培訓課程還要有價值。我們的溝通源自生活,源自自我思考,更多源自每個人的經(jīng)驗分享。
如果有可能,把周邊的女性朋友聚攏一起,互相聊,互相侃,是女性提高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最后談談禪修,很多女性走上了靈性修行的道路??梢匀パ芯糠鸾?jīng),可以去辟谷。我選擇的方式是做靈性瑜伽,冥想。每個人的福分不同,有的人和佛結(jié)緣,有的人和道結(jié)緣。我旅行多處,和各種宗教人士成為朋友,但我自己沒有信奉哪種宗教,因為小時候接受的是唯物主義教育。不過依然有自己的信仰,其實每個人都有。
很多女性在某個年齡頓悟,那算是一種靈性的開悟。
我去參加的一些工作坊:NLP,薩提亞,家排,遇到很到女性。她們往來于各種身心靈的工作坊,內(nèi)心的能量依然很弱。
記得參加澳大利亞格式塔老師Steve的工作坊,一位女性問他:
“我已經(jīng)參加各種身心靈活動十年了,為什么沒有變化呢?”
這不僅是她自己的困惑,也是許多苦求無門的女性的困惑。
“沒有變化是不可能的,你的細胞每天都在變老,這本來就是一種變化。”
老師先開個玩笑。
“參加工作坊的目的不是讓你改變,而是希望你能認識自己。當你充分認識了自己,改變自然就會來了!”
老師的這句話,讓做職業(yè)咨詢師的我深深認同。
不僅僅是提升身心層次,職業(yè)規(guī)劃的關(guān)鍵一點也是讓人認識自己。
先有認識,才有接納。
接納自己,帶來變化!